完全競爭市場假設

經濟學提到的市場結構競爭

在經濟學當中,市場結構占了生產者很大部分的章節,同時也是個體經濟學、管理經濟學、產業經濟學等內容的重點之一。就讓我們介紹經濟學當中最完美的假想市場結構 - 完全競爭市場

1. 完全競爭市場

從人、物、地、事來分別說明完全競爭市場的前提假設。這些假設為我們創造了一個完美的市場,成為所有的市場競爭情況的對照組。

1.1. 人物

只要是市場上就會出現兩類人,消費者和生產者(或稱為廠商)。這兩類人在市場上的人數眾多,可謂是多到數不清。所以我們可以用人數比例去認定每個人都無法撼動市場的交易情況,只能被動接受。如此情況造就了這兩類人都是「價格接受者(Price Taker)」。

除了從人數上表現這兩類人無法撼動市場情況外,還有一種就是每個人的需求量或供給量占總市場數量比利小到無可比擬。

\[\frac{q_{i}}{Q=\sum_{i=1}^{N} q_{i}} < \delta,\]

$\delta$小到不足以影響整個市場的商品數量$Q$。但這個$\delta$有多小,沒有人知道!其次$q_{i}$是給定特定價格下的個人需求量。如果該消費者不理性消費則在特定價格下的個人需求量足以影響市場需求量。這在完全競爭市場中全部排除。

1.2. 物品 - 同質性商品或勞務

要滿足完全競爭市場的商品或勞務需要具備「完全同質」特性,在生活當中可見的就是標準化生產的產品,例如,5V-2A的充電插頭、小麥、玉米等。

搭配1.1的對象設定及1.2的商品設定,消費者和生產者無法對特定商品或勞務產生影響。

1.3. 自由進出市場

對消費者或廠商而言,因為市場價格給定,他們能夠決定的事情就是

  • 廠商:要生產或提供多少的商品或勞務。 對廠商而言,生產成本太高,造成虧損自然要離開市場。因為可以自由離開市場,不會造成額外的成本。反之,生產成本可以低於市場價格,廠商就能提供商品或勞務,獲得利益。

  • 消費者:要購買多少的商品或勞務。 消費者衡量著購買多少的商品或勞務是可行且達效用最大。因為價格無法影響,所以消費者就看著價格決定要購買多少單位的商品或勞務。若超出預算就不購買。

消費者或生產者在完全競爭市場中是可以自由進出,不會產生任何額外的成本或負擔。加上1.2節的同質性商品或勞務讓消費者或生產者沒有什麼可以選擇,而只有

  • 要不要生產?生產多少?
  • 要不要消費?消費多少?

1.1~1.3點保證消費者只需要在意他的預算是否足夠。廠商則僅需在意額外生產一單位商品或勞務的成本高低。如此一來簡化了市場上消費者和廠商決策的影響因素。

1.4. 完全資訊對稱

在完全競爭市場中,買賣雙方(消費者和廠商)都知道整個市場的訊息,對市場環境、消費者對廠商、廠商對消費者、消費者對消費者、廠商對廠商之間的資訊皆透明揭露。因此,有任何一家廠商降低售價,消費者會立即知道每名消費者都知道這家廠商降價,趕緊過去購買商品或勞務。

該家廠商以低於市場價格銷售商品或勞務,市場價格即為其單位成本,等於虧損銷售,因此,廠商會立即調回市場價格,避免損失。

2. 小結

在了解完全競爭市場時,需要對其假設非常熟悉,同時也須分清楚個別廠商和市場之間的關係,才能理解為何要談論個別廠商的訂價策略,而又為何市場價格對個別廠商而言是無法改變的。

市場價格若要改變則得由市場的需求和供給線發生衝擊後,造成市場均衡改變,讓市場價格對應回個別廠商,使其決策要提供多少商品或勞務的數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