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搞不懂經濟學

1. 經濟學的主幹邏輯結構

想搞懂經濟學就得先搞懂經濟學的主幹邏輯架構。什麼是經濟學的主幹呢?首先,經濟學就是討論「人」的經濟活動,有活動就有「地方」。所以主幹來自什麼人和什麼地方發生了經濟活動?

  1. 什麼人?

經濟學分類出四種人從事經濟活動,並且經濟活動過程全用金流衡量。因為這四種人的心理活動、經濟目標不同,進行經濟活動時產生互動和衝突。如何協調他們完成心理活動與目標,降低衝突,誰在進行經濟活動就是經濟學的第一個主幹。

  1. 什麼地方?

這些經濟學分類出來的人會在「市場」上從事經濟活動。他們會在市場上產生互動,他們之間的目標存在衝突,所以互動過程你來我往,但總有達成經濟活動的時候。我們稱從事經濟活動叫做「交易」。達成經濟活動叫做「均衡」。他們在哪裡進行和完成經濟活動就是經濟學的第二個主幹。

  1. 衝突來源是什麼?

這些經濟學分類的人在「市場」上從事經濟活動時,如果目標都一樣,代表會被分類成同一類人。所以不同類人就有不同的目標,如此在進行經濟活動時才會發生互動。他們為了達成自己各自的目標而與另一類人協商及妥協。至於如何協商及妥協那就是以後會談到的「經濟機制」邏輯。

我們在學習經濟學時,要先建立經濟學邏輯架構,然後再填入經濟學知識的各個機制邏輯。所以要先學會判斷是哪類人?在哪個市場?衝突來源是什麼?

2. 經濟學的起源決定其發展

經濟學始祖亞當斯密的時代及其之前,透過觀察國家(皇室、政府)目的、社會體制和運作情況,逐漸形成經濟學的基礎和思維。經濟學就是從生活、社會的現象抽絲剝繭出一套行為邏輯:在既有的運作過程中建立現況流程、發生刺激(誘因)、政策或社會自我調整,達到特定目的。運作過程不乏人、事、物,可在特定地方,經過時間演變,形成特定社會文化或生活方式。在17世紀時經濟學的發展從國家(整體)角度,解構和探究運行成因及如何達到國家富裕的目標。即使現在的經濟學也是著重於此。要達到國家富裕強大的目標,自然和政治無法分割,經濟學才會被稱為政治經濟學。

2.1. 亞當斯密

亞當斯密發現想達到國家富裕強大的目標需要先觀察整體社會運作模式,並發現每個人都依循自利行為達到生存和生活目標 - 讓生活好過,整體社會體系內的每個人都這樣做時,他們在自己專業領域發揮所長,創造價值,整體社會的發展穩健。但社會發展穩健的衡量標準是什麼?社會穩健發展的衡量標準是國家財富多寡。若國家財富能夠隨著時間持續增加,代表國家愈來愈好,隱含在國家內的每個人都會過得相對愈來愈好。所以,只要每個人在其位謀其事,依循自利行為做好他們的工作,就能讓國家和整個社會無法經由移動任何資源改善國家財富水準,這稱為經濟效率(Economic Efficiency)。

經濟學在探討國家和整體社會情況時是無法個別討論每個人的情況,而是將每個人會有的主要影響行為提列出來,至於其他的影響行為則忽略不計。因為國家和整體社會情況是綜觀討論,無法將每個人的特質都列在其中,而是用最主要的行為因素來代表。我稱此種方式為「粗糙的觀察分析法」。而對應此方法的是細緻地將國家和整體社會的人個別分出來觀察,稱為「細緻的觀察分析法」。在經濟學上,前者稱為總體經濟學,後者稱為個體經濟學。經濟學形成的過程中很明顯是先有總體經濟學,再有個體經濟學。而社會發展現象則是先有個體經濟學,再有總體經濟學。

2.2. 為什麼總體經濟學是粗糙的觀察分析法

總體經濟學觀察範圍相對廣,自不能將國家或整體社會的每個人都拉出來觀察,而只能找出影響國家財富或社會發展的主要(或重要)因素。

總體經濟學因為觀察範圍大,人事物地的行為及交互影響之細緻度不需特別強調,因此使用特定指標代表即可,並且整體性的社會發展平衡及人、物等的流動平衡是總體經濟學在意之處。

2.3. 為什麼個體經濟學是細緻的觀察分析法

個體經濟學觀察範圍就相對小,可能是我們生活中可接觸到的人、事、物,或特定的區域範圍。這些人事物很容易相互影響,你來我往的因素為何就需要列得仔細,才能了解他們之間的關係與可能的最佳結果。

3. 經濟學是建構社會運作機制的基礎思維課程

經濟學在大學課程中,屬於管理、商業、社會科學等學科之基礎課程。很多人聽到經濟學都覺得是門很難的學科,認為它跟數學、社會、金融、股市、賺錢、管理等都可以扯上關係,所以讀經濟的人都很常被問一些社會科學或管理學相關的問題。這也是沒錯的。因為經濟學是社會、金融、股市、管理等的基礎學科,很多讀數學的人也會轉讀經濟學。所以經濟學在社會科學和管理上為基礎性學科。

所謂基礎性學科就是讓人們的思維邏輯能夠先有個架構,可以概觀綜覽全觀的脈絡,了解趨勢方向。這是粗略性的知道個方向,不代表能夠精準地確定如此。這如同古語言:「走對方向就不怕。」就怕你走錯方向,繞了遠路後,可能可以拉回原路,也可能愈走愈遠,最終不知走到哪了。

經濟學就是個架構,通常為訓練思維邏輯,架構判斷事物的標準,獲得了解現況與預測未來的能力。基礎架構架好後,就可開始進行延伸,例如波特的分析方法也是源於經濟學。大方向不變,但細節上就會由其他的學科或課程進行填補,成為個人的完整知識地圖。

3.1. 經濟學邏輯架構 - 經濟循環圖

什麼是經濟學的邏輯架構?為什麼很多人在學習經濟學都被帶偏?其實,經濟學的邏輯架構在開宗明義的第一章就會被圖示出:經濟循環圖。

經濟循環圖

在Samluson的經典經濟學教科書中,經濟循環圖支撐整個經濟學的架構。以下我將經濟循環圖拆解出三個邏輯支幹,分別為:人物、市場、經濟活動(金流)。

第一大支幹 - 人物

在經濟體系內有四種人,分別為

  • 家計單位(Household)
  • 廠商(Firm)
  • 政府(Government)
  • 外國部門(Foreigner)
    • 家計單位
    • 政府
    • 廠商

無論我們在現實世界看到的任何人都可以被歸類成這四類人。例如,王小明今年12歲,居住在台灣,持中華民國國民身份證。目前我們要討論的是台灣的經濟,並且王小明依據政府之法律規定是不能被雇用。

那可以成為老闆嗎?公司法第98條並未對有限公司股東設限,所以未成年人可以成為有限公司的股東,並且在辦理公司登記時檢附法定代理人同意書即可。但公司法第128條規定未成年人不能成為股份有限公司發起人。所以分析時,將王小明歸在家計單位,而非廠商或外國部門。

另外,一個人可以有很多種角色。例如王大明是公司的負責人,所以歸類在廠商。他負責公司的營運,獲得營業後的利潤。但他同時需要負擔家中的開支,所以他會去購買生活用品和服務(例如小孩的教育服務、打掃服務)。

王大明的家庭又是家計單位。那麼我們如何確定王大明是屬於哪類人呢?此時回到你要討論的對象與經濟主題,才能確定王大明是屬於哪類人。如果你在討論廠商的生產問題和成本控管問題,那麼王大明的公司可被視為想討論的產業內之代表性廠商。若你想討論的是消費者情況,消費者需求彈性或消費者實質購買力等,那麼王大明及其家庭將做為代表性的「家計單位」。

第三種人為「政府」。它是公法人,同時也是制定經濟體系遊戲規則之人。遊戲規則正式稱呼可為法律、命令、政策等。它會有一個核心的邏輯思想,如資本主義、社會主義、共產主義等,輔以國家立國精神形成各種的經濟機制。例如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美國的資本主義自由市場經濟。亞當斯密對制定遊戲規則的政府認為應當小而美,提供國防、司法公正、提供並維護不為任何人利益服務的公共財。

第四種人為「外國部門」。在經濟學中將非該經濟體系的人都稱為外國部門。因為通常產生經濟體系的區域以國家計,因此非本國領土之經濟體系之人都稱為外國部門。有了外國部門加入,對本國而言,產生國際性的經濟活動,此類的經濟稱為開放經濟(Open Economy),而討論有外國部門的經濟學科稱為國際經濟學,細分為國際貿易(討論的主體以商品或服務為主)和國際金融(討論主體以貨幣兌換、資金流動為主)。

經濟學提到的四種人並沒有特指哪些人,而是做一個在經濟體系內的人物歸類。此方法不只在經濟學上使用,也常見於人工智慧或行銷大數據分析的數據資料。

第二大枝幹 - 市場

有人進行經濟活動的地方,經濟學稱為「市場」(Market)。市場可說是經濟體系的四種人的集合。他們在市場中進行實際或潛在的互動進行交易或交換。市場成為了經濟活動的中心,產生許多與市場運行有關的經濟問題。需要注意的是,Pindyck在個體經濟學著作中提到市場界定(Market definition)是討論市場運行有關的經濟問題前需要先行確定。若無法具體界定市場範圍就無法確定在市場內進行經濟活動的人是誰,自然也無法正確推論出經濟運行解答。

市場範圍即為市場邊界,包含地理邊界或產品邊界。第一個例子為一名顧問被某公司聘請協助解決公司營運問題。該名顧問可從某公司生產之產品屬於何種市場,定位出市場範圍。第二個例子的汽油市場(這不是原油市場)是地域性市場,你在台灣開的汽車不會跑到日本的加油站加油。所以汽油市場受限在特定的地域範圍。同時還要清楚具體確定研究者討論的哪種汽油。在台灣是92、95、98無鉛汽油,你可以單討論95無鉛汽油市場,或者你是討論整個無鉛汽油市場,不分92、95、98。第三個例子的租屋市場更能凸顯地域範圍。研究者只能從非常有限的地理位置去討論租屋市場才有意義,所以在訂研究題目時需要加上副標題:以XX地區為例。

市場範圍使用產品邊界區分,可依照商品或服務的種類不同而產生不同的市場,例如:筆記型電腦市場、平板電腦市場、勞動市場、小麥市場、豬肉市場、溫體豬市場、鱸魚市場等。愈寬愈大的商品或服務種類,就愈有明顯的市場特徵。例如食品市場、資訊產品市場、金融服務市場等。

一旦細分,將統稱具體化到子分類的商品或服務種類,就容易產生商品或服務形成多樣性,產生競爭(Competition)性質。例如,建立品牌區隔或是基本用途不同就不屬於相同市場。iPhone手機和Android手機皆是具有通話功能的觸控式手持裝置,他們是手機市場的產品之一。

如果我們討論手機市場,兩者都要併在其中,不區分是哪種作業系統的手機。但若我們要討論的是手機市場的蘋果iPhone手機市場,Android手機就不在我們討論的市場範疇,而成為iPhone手機的替代品,兩者是具競爭性的商品,相互爭食手機用戶。而iPhone手機的銷售商和已經持有iPhone手機和想購買iPhone手機的人就會在市場界定的範圍內產生經濟活動的交易或交換。

接下來,研究者想討論的經濟活動(或運行)問題,例如設定價格、決定一年的廣告預算支出、投資決策、併購等就可在這市場範圍和確定在市場內進行經濟活動的人當中進行分析與建模。

產業與市場

由於市場可以是統稱性的市場,也可以是具體細分的子分類市場,Pindyck和Porter皆定義產業(Industry)是生產或售賣相同或相關商品的廠商之集合,並且市場的概念是包含產業。前述中提到市場是經濟體系內的四種人之集合,而產業是廠商的集合,廠商是四種人之一,因此,市場包含了產業。

除了商品或服務所產生的市場,有些市場的商品或服務非常特別,例如,貨幣(Monetary)。這是在市場經濟中最重要的衡量工具,是交易使用的媒介。那什麼是貨幣呢?舉例來說,一支iPhone 13 (內存128GB)定價新台幣25900元。此處的貨幣為新台幣,其單位為1元。通常貨幣主要功能為交易媒介使用,但它實際上也是代表價值性商品,其價值為由政府背書的法定價值。因此,產生了貨幣市場及外匯市場。貨幣市場是特定國家貨幣的交易場所,而外匯市場則是不同國家貨幣的兌換場所。在這兩市場上的商品都是貨幣。

市場特性

前述對市場的概念是以分類角度進行歸類。此為對市場研究時之第一個分析動作,如此才能定位研究者有興趣的市場為何。接下來即為定義市場的特性。

市場的特性是經濟學中重要的探討主題,其篇幅佔了個體經濟學的1/2。現實世界各市場結構特性可歸納以下幾點。

  • 自由進出程度
    • 商品或服務的技術難易度 => 影響廠商的生產或售貨成本
    • 法定 => 政府用法律限制進入市場或離開市場的廠商 => 影響市場上的競爭程度、影響市場上的買方弱勢
  • 商品或服務的異質性程度 => 決定競爭性市場程度
    • 商品或服務的多樣化
    • 法令規定的產品標準化種類、範圍
  • 資訊對稱程度
    • 對市場資訊的取得難易度、完整度 => 影響雙方協商價格的力量

第三大支幹 - 經濟活動

所謂經濟活動 (Economic activities) 是特定人在市場上的互動行為,通常經濟活動為交易(Trade)或交換(Exchange)。經濟活動會產生經濟利益(Advantage)和經濟成本(Cost)。市場經濟以金流(Cash flow)代表經濟活動的動態,以及代表經濟體系的四種人在市場上扮演的交易或交換對象。簡單來說,假定特定經濟活動發生在家具市場,產生的交易需要有兩方人,一方為想要買家具的人,另一方為製造家具或販售家具的人。在現實世界中,通常製造家具的人可以是販售家具的人,販售家具的人未必是製造家具的人。那麼想買家具的人就是要找到販售家具的人。販售家具的人手上有家具並且想要家具的人正好需要,於是他們展開了此項經濟活動:家具的交易。

他們可以以物易物,這是傳統經濟活動的交易方式,雙方須達到雙重慾望一致性(double coincidence of wants),亦即購買方提出的代價等同販售方想要的。此特性不易達到。所以在經濟發展過程中,逐漸轉變為「貨幣」(Monetary)為交易媒介的經濟活動交易方式。而貨幣的單位為價格的衡量最小單位。例如新台幣的1元為新台幣的單位,同時也在使用新台幣為價格的最小單位。

於是,家具交易的經濟活動在想要買家具及販售家具的雙方之間可以用貨幣進行交易,達到滿足雙方都願意接受的貨幣量(元),此稱為市場價格(Market Price)。由此貨幣量產生之流動,從買家具的人移轉到販售家具的人,與此同時家具(或可稱家具的所有權)由販售家具的人移轉到買家具的人手上。

上述的例子,請嘗試判斷 買家具的人為何種人? 販售家具的人為何種人? 他們在哪個市場? 描述他們的經濟活動行為。 描述他們的金流走向。

在經濟活動中,涉及到參與其中的人的心理、取得的市場資訊量、每類人在市場的相對人數,在經濟活動的過程中,他們之間相互行為,形成較大的整體性單位的相同行為。此相同行為即是經濟活動中的人為何做出的特定經濟決策(Economic decision, Economic strategy)、他們之間如何相互影響對方的經濟決策、他們如何受到政府政策或環境影響了他們的經濟決策等。

當我們將產業或市場上的人們之經濟行為累積起來,就會形成常態性的規律。此規律仍符合著每類人在市場上希望達到的目標,同時造就整體經濟體系的總體性經濟現象。這個常態性的規律相對於個別商品或服務市場就顯得抽象些。這將無法反映個別的每類人在市場上的經濟決策行為,但卻反映出整體性大方向且強有力的經濟決策行為。這代表個別的特定經濟活動在累積起來後,無法完全顯示出個別特定經濟活動的特徵,僅能顯現全體的特定經濟活動特徵。

3.2. 經濟體系的定義

經濟體系相對國家之領域更為複雜。使用國家領土做為經濟體系定義時,很明確且具體表現出範圍與指稱的位置,但經濟體系又可由類似的地理位置或類似經濟特質的國家組成,稱為區域型經濟體系,例如,東協、北大西洋組織、歐盟等。這從區域型基金較能明顯看出,例如東歐基金、東協基金、歐亞非基金等。這代表特定區域的經濟情況,因此產生「區域經濟學」的範疇。

因經濟與政治息息相關,研究經濟學或應用經濟學分析時跳脫不開政治,而政治與國家有關,所以在定義經濟體系時須先了解你的立場與角度。這個觀點在經濟學的學習過程中多半沒有明確指出,而是要自己琢磨,導致學習經濟學的初學者在摸索和學習過程出現邏輯架構的不完整性。

4. 結論

經濟學的主邏輯架構就在四種人和各種市場組成。人所追求的目標及自利行為,在市場上產生各種的經濟活動。而經濟學就在討論這些經濟活動的本質與可獲得之最佳結果。透過邏輯的推演建構出數學模型輔助證明,成為理論。

我們學習的經濟學就是人類的經濟活動行為縮影。在複雜的人類經濟活動中找尋出一些規律,讓每個人有跡可循,並可推論出可能發生的後續結果,進一步先行擬定政策(或策略),幫助經濟體系維持穩定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