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前言
先前我對新冠病毒疫情的通貨膨脹進行了一番分析,詳細的內容可看《新冠病毒後的通貨膨脹不是單純需求面問題》。我從2020年到2021年的物價水準和實質GDP繪製出總合供需模型變化,得到此時通貨膨脹高漲的供需同時發生變化造成的結果。
今天看到新聞 《冷戰、通膨以及停滯性通膨的風險》在探討通貨膨脹讓我很感興趣地點進看,只是有些地方讓人覺得經濟觀點偏頗。以下就讓我點出哪些地方,和大家分享。
2. 總合需求面的家計單位和廠商的預期通膨心態
提到原物料和能源價格提高、其他商品或勞務價格的上漲,讓家計單位和廠商都產生了預期心態,認為未來物價還會繼續上漲。預期心態會推高通貨膨脹外,還會讓通貨膨脹未來成真,變成長期的高通貨膨脹。而這些都是總合需求面的變化。
預期未來通貨膨脹率的增加會增加今天的總需求,因為人們決定以今天相對較低的價格購買更多的商品和服務。預期未來利潤的增加會增加企業今天計劃進行的投資並增加總需求。 (Parkin, Economics, 10th edition, p. 654)
不過,新聞提到的「勞動市場會在下半年走弱」並沒有告知依據。這如同作者的假設,推論通膨讓消費者信心消失。
另外,從我的文章推論可知美國和全球高通膨並非聯準會在總合需求面努力控制就能做到,這是複雜的總合供給和需求已呈現同時影響經濟的狀態。另一個影響來自總合供給,也是這篇新聞中提到的停滯性通膨情況。
在新聞中提到「企業盈餘降低的預期」,根據Parkin對此廠商預期心態會造成總合需求減少。兩者加在一起,在預期未來物價上漲的情況下,家計單位的預期心態讓總合需求增加,而廠商則讓總合需求減少。總合需求依增一減,無法知道其變化。
3. 小結
這篇新聞說的角度都是從總合需求面出發,文中提到投資人和聯準會等,而投資人所在的市場為金融市場,非實體市場(指商品市場)。新冠病毒自然災害事件的影響是發生在勞動市場和商品市場,而要經濟復甦也是實體經濟面的事情。那麼實體經濟面發生了什麼事情呢?我歸納出4點如下:
- 生產所用的原物料價格、能源價格等高漲
- 因為疫情的居家隔離,讓勞動力減少
- 運輸人員減少,使得運輸成本提高
- 產地因疫情封城,造成生產不運作,產量短時間歸零
這4點造成生產成本提高,商品供應量和服務量在任何物價下都減少。所以,這篇新聞中的停滯性通貨膨脹起因還是在於總合供給減少,而非新聞所說的推論。